返回搜索结果

资讯详情

<< 上一篇 下一篇 >>

高危绝经后女性使用阿那曲唑首发乳腺癌风险减半

发布时间:2014年04月22日 18:17:30

根据国际乳癌干预研究(IBIS)II试验的分析,在绝经后的高危罹患乳癌的女性中,以阿那曲唑治疗五年,降低了53%的罹患此疾病风险。阿那曲唑降低了58%的雌激素受体阳性侵袭性乳癌的发生风险。此研究于2013年San Antonio 乳腺癌大会报道,同时在线发表于《柳叶刀》杂志。

 

我们相信这些结果为高危绝经后女性预防乳腺癌提供了强力的支持。主要作者伦敦玛莉女皇大学Wolfson肿瘤防治所的Jack Cuzick 博士 说:“他莫昔芬的作用可以持续10年,阿那曲唑的预防作用是否在治疗后还可延续,需要更长期的随访”

 

法国Gustave Roussy研究所Fabrice André说,在这一点上下结论为时过早,在临床应用此研究的发现之前需要更多证据。André博士提到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批准的用于此用途的其它选择,包括他莫昔芬和雷洛昔芬。

 

此国际多中心,双盲,安慰剂对照的IBIS-II临床试验招募了18个国家153个中心,年龄从40到70岁的绝经后女性3864名,并将这些高危罹患乳腺癌(因为家族史,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,或乳腺密度)的女性随机分为阿那曲唑治疗组与安慰剂组。

 

中位年龄59.5岁,695名女性大于65岁。三分之一BMI高于29,47%既往接受过激素替代疗法。绝大部分高危女性有乳癌家族史,50%有至少2名家庭成员罹患乳癌或卵巢癌,35%有一名一级亲属于50多岁或更年轻的时候罹患乳癌,9%有一名一级亲属罹患双侧乳癌,16%罹患小叶原位癌或雌激素受体阳性导管原位癌。

 

在5年的中位随访时间,阿那曲唑组中的2%,计40人罹患乳癌,而对照组有4%计85人罹患乳癌。预计乳癌累积发病率(包括导管原位癌)在7年随访时,阿那曲唑组2.8%对比安慰剂组为5.6%,降低了53%发病风险。(P<0.0001)

 

雌激素受体阳性侵袭性乳癌发病率在阿那曲唑组是1.4%,对比安慰剂组3.3%,降低了58%的风险,(P=0.001)。Cuzick说,阿那曲唑在雌激素受体阴性肿瘤中未见效。72%对照组患者与68%试验组患者完成了5年的治疗。Cuzick说:重要的发现就是安慰剂臂的高副反应发生率,在无对照的情况下,可能会归因于治疗。

 

骨折发生率由安慰剂的7.7%上升到阿那曲唑组的8.5%。Cuzick认为所有受试者治疗前均接受过双侧X光骨密度仪扫描,骨质疏松女性接受了双膦酸盐治疗,这可能解释骨骼肌肉/骨折发生率低于预期的原因。肌肉骨骼疼痛是阿那曲唑组最常见的副反应,在接受芳香化酶抑制剂的女性中,报告率显著高于安慰剂受试者: (64% vs. 58%, P =0.0001)。两治疗组的主要差异来自于中度关节痛,Cuzick说。其它关节症状在阿那曲唑组同样增加,包括关节僵硬与腕管综合征。在阿那曲唑组常见的其他副反应主要是干眼和血管舒缩症状。至数据截止(2013-5)记录到35人死亡。只有2例是乳癌相关,均发生在阿那曲唑组。

 

出乎意料的是,其他恶性肿瘤,主要是皮肤癌与结直肠癌,发生率也降低了,从安慰剂组的4%,计70人,到阿那曲唑组的2%,计40人。这很有意义,值得更深入研究。Cuzick博士说。

 

参考文献

 

1.Cuzick J, Sestak I, Forbes JF, et al: Anastrozole for prevention of breast cancer in high-risk postmenopausal women (IBIS-II): An international, double-blind, randomized, placebo-controlled trial. Lancet. December 12, 2013 (early release online).

 

2. Cuzick J, Sestak I, Forbes JF, et al: First results of the International Breast Cancer Intervention Study II (IBIS-II): A multicentre prevention trial of anastrozole versus placebo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at increased risk of developing cancer. 2013 San Antonio Breast Cancer Symposium. Abstract S3-01. Presented December 12, 2013.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免责声明: 

       本文源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https://www.bjcancer.org/Html/News/Articles/803.html,仅供专业人士学术交流探讨,不作为诊疗及用药依据。 

       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 

 

<< 上一篇 下一篇 >>